青春期,家长和孩子都要成长 青春期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个好过的坎。 青春期的孩子难以管教,这是中外家长的共识。从最能体现国民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来看,无论美剧、韩剧、日剧还是国产剧的剧情里,在让父母体会抓狂、挫败、无力等方面,各国青春期的熊孩子都是势均力敌,不遑多让。 可是,因为社会的话语权是成人的,所以大家都更多地看到了父母的焦急无奈,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青春期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困难甚至痛苦的时段,而不是什么文学描述中粉红又卡通的“花季雨季”。 说困难,是因为青春期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太艰巨。说痛苦,是因为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力量单薄、方向迷惘,形单影只。 青春期最大的发展任务是什么?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讲,是完成“自我同一性”,换成大白话,就是要解决“我是谁”以及“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生重大问题。一个人要想这辈子心理健康,成年后不用看心理咨询师,青春期其实是最后一次调整的机会。 一个从小被照顾、被管理的小娃娃,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个子快有父母高了,第二性征出现了,周围的伙伴谈论的话题已经不再单纯是游戏和学习,开始谈政治、社会、爱情和性了。小娃娃面对自己突然长大的身体以及周围变化的世界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假装对一切都看不见,感觉不到,继续当小娃娃;要么就得打起精神来,慢慢把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慢慢找到自我。 有很多人选择了第一种,让自己的身体长大,心理上继续停留在小娃娃的阶段,听大人的话,服从大人的安排。自以为深谙人生真相的中国家长比较热衷于软硬兼施地培养这种孩子,教育体制中残酷的升学竞争作为帮凶,使得孩子被困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中,无暇无力发展自我,于是,很多心理学中定义的“巨婴”由此产生,三十岁以上的人,亦步亦趋,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立选择,不能以成年人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不知道“我是谁”。 更多的孩子伴随着身体急遽变化的荷尔蒙,开始不情不愿的成长。他们拿自己飞快成长的身体没有办法,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控制,迷惘、委屈,最后变成了愤怒。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孩子离开父母和家庭,去追求自由和成长;同时,愤怒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压抑自己勃发的性欲的作用。所以,面对一个性情大变,怒气冲冲的青春期孩子,家长虽然会感到被挑战和冒犯了,但内心还是应该窃窃作喜的。 这是父母需要成长和改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当了十几年父母,入戏很深,已经走不下那个权威的位置了。孩子顶个嘴,都能把他们气个半死,终究是不想放弃手中发号施令的权力,觉得孩子虽然身体长大了,但内心还很幼稚。可是,无论孩子现在多么不靠谱,他终究要长成大人,和家长平起平坐,不如早点把孩子当大人看,这样还有做朋友的机会。 在青少年自我重构的发展之路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作为一个与过去那个小娃娃不同的自己,他需要重新界定各种关系,尤其和父母的关系。很多孩子选择了各种“反叛”的方式来完成这个过程:穿奇装异服、剪怪异发型、谈恋爱、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做各种违反规定的事情。这些行为在家庭中往往掀起轩然大波,很多父母焦虑到要崩溃,有的开始大发雷霆,有的开始讨好哀求孩子,有的想出各种夏令营、补习班的办法来控制孩子,或者直接拿前途命运之类的东西恐吓孩子。 这是父母需要成长和改变的第二个节点。孩子的反叛,其实是一个试探,试探父母对其独立性的接纳程度,同时也在测试自己到底能走多远,走到什么地方可以回头?抓狂的父母让孩子异常沮丧,甚至惊恐万分,孩子本来在处理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希望父母离开他也能快乐生活,他们需要身后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双亲,但虚弱的父母传递出了令人不安的信息:孩子,我们离开你就活不下去。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有什么勇气和力量前行?你又如何指望他金榜题名,建功立业? 不过,父母也万不可矫枉过正,彻底放任孩子,这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合理的方式是父母既可以容忍青少年,给他们一个更大的空间来成长,同时,又有自己清晰的界限和规则。如果以前给孩子画出的红线是一个篮球场,那现在要画出个足球场来,但是,界限和规则始终存在。没有规则的人,和长成“巨婴”的人,是失败的青春期的一体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