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叛逆、冲动、情绪不稳定等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点。本来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对于父母的要求,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愿与家长交流,常把自己关在屋里;顶嘴,常让父母火冒三丈。家里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亲子关系大多比较紧张。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好会进一步影响孩子,激化矛盾。 家长应如何看待青春期? 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不正确认知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对孩子青春期的一些不良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春期一般在十岁左右开始出现,有的孩子早一些,有的孩子晚一些。家长感觉最明显的应该还是孩子进入初中,表现为孩子不像小学那么听话了、开始和家长顶嘴、向家长发脾气等。很多家长总拿孩子现在的表现和小学时的表现比,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反抗、叛逆,内心接受不了这种变化,非要把孩子再变回到小时候乖巧听话的样子,结果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亲子关系异常紧张。 把青春期当成洪水猛兽,严防死守,拒绝排斥,如临大敌。这本身是对青春期的错误认识。家长对青春期应该首先明确两点:首先,人是不断成长的,成长必然会变化,所以孩子有变化是正常的。其次,青春期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所谓的敏感叛逆是这个时期的典型表现,所以有这种表现恰恰说明孩子正在走向成熟。 青春期的孩子就如正在破壳而出的小鸡,只有冲破那些束缚才能开启生命的下一个精彩。作为家长,应从内心接受和理解孩子的一系列变化,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这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青春期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青春期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大部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形式。他们试图冲破约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错误也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 首先,父母应该让处在青春期中的孩子生活独立,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养成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习惯,否则事事代劳反而会与他自我意识的觉醒相矛盾。 其次,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应从权威的影响向客观的分析引导过渡。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有些父母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性渐渐丢失。孩子在遇到困难、问题、挫折之后,只是需要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所以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进行“指令式教育”。 最后,要耐心持久地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接近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同时学会“示弱”,为孩子创造超越家长的机会。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于学习方面)都要夸赞,进一步引向孩子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