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有位一个小天使落到你家,你心里是多么开心,感慨自己何其幸运,你会如何对他呢?可是这个真实的小天使落在你家后,你又怎么做的呢!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你是如何做的呢?科学表明,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俩个很关键的时期,一时3-5岁的关键期,另外就是青春期。孩子在3-5岁这个成长关键期里,关乎对于孩子人格塑造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以游戏为主,体验美好的生活,你是不是正在逼着刚刚学会说的宝贝奔走于各种兴趣班呢,可此时的兴趣真的是孩子喜欢的吗,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的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期,可是你是怎么发掘孩子对哪些有兴趣呢,你是无微不至的观察,还是真的全力支持呢,亦或者是将你没实现的理想塞给他呢!兴趣培养不是真的去上各种兴趣班,弄得孩子筋疲力尽,如果那也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还真的耐心毕竟有限。
![]() 听朋友说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父母让孩子学钢琴,孩子还小嘛,就学呀,在老师和家长的各种威逼利诱下很轻松的拿到了十级证书,于是孩子上中学了,孩子的爸爸说,现在学习忙了,可以不练习钢琴了,结果孩子就像得到了圣旨班,直到大学毕业再也没摸过那架价值不菲的钢琴。用长大了的话说,小时候都恨死那架钢琴了,我考级根本不是给自己考的,只是给父母多了份炫耀的资本而已。
很多人觉得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生活,孩子就是幸福的了,其实不然,不断的对深情地对孩子说“我好爱你”不如温柔的一个眼神和一个充满爱的拥抱来得实在。
关键期培养很关键,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孩子小时候都差不多,长大后区别会很大呢?这里不是说孩子本身有多大差别,虽然遗传因素多少有点,但是大部分还是靠后天父母培养以及教育环境的改变。
亲子关系中最要的一堂课就是“爱的培养”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孩子在大多数父母眼里是天,是地,是精神支柱。孩子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无不牵挂着父母的心。很多家长忽略了自己对孩子的爱,不应该只是放在日常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层面上。孩子们有限的理解能力往往会导致错误理解家长的关心和爱,把这种爱当成是一种父母理应的付出,从而看不到更体会不了家长的奉献。有的时候,家长要学会说,“我爱你”,要让他体会到,被爱是一种幸福,被爸爸妈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一个孩子若缺少家长爱的“阳光”照耀的话,是肯定不能茁壮成长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像植物一样,需要爱需要关怀,如果孩子需求的爱无法得到满足,就像植物缺乏阳光一样,无法健康生长。妈妈和爸爸的爱也是一种幸福,是需要被真心珍惜的。只有在孩子感觉到被爱和受照顾时,他(她)才会诚恳地接受你的教育。家长和孩子之间除了血缘之间的联系以外,就是爱联系像纽带一样,联系着两代人。爱是—个抽象的观念,所以当我们表达爱的时候,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了解其意义。要让孩子明白,“爱”是一种美好、亲切、愉悦的感情,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感情之一,它是和温暖、爱抚联系在一起的。当孩子能够把“我爱你”跟挚爱的感情联想在一起时,这三个字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而它常常代表的是身体的亲近。
聪明的父母,不是孩子学习的监工
把孩子逼迫在书桌前做苦行僧,相反,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导师,他们的责任,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指引孩子正确的道路。不要嫌弃自己的宝贝,更不要说他好懒阿,不爱学习咋办,其实“懒”出来的是天才,传统文化一直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即便是一个笨拙的人,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但现实中,人们却发现,越懒的人越成功,勤奋的人却陷入了碌碌无为,现实与传统教育是有出入的。所以,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爱偷懒时,不要责怪他的懒散,因为,会偷懒的孩子更聪明,更有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天才。聪明的父母,不是教孩子勤快,而是教会孩子偷懒,在偷懒中创新,在偷懒中超越他人,让孩子越懒越成功。成功,几乎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对孩子的期待,但通往成功的路径,却各有不同。有的父母相信“勤能补拙”,要求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勤做练习,勤背知识点,勤开“小灶”,结果不光孩子累,父母也身心俱疲。聪明的父母则不然,他们认为,孩子成功固然重要,方法得当,更重要。因此,聪明父母,往往教出“懒”孩子,他们玩得开心,学得轻松,还照样名列前茅。
帮孩子“偷懒”
家长要学会帮孩子偷懒,但是这并不等于惯孩子,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每一个孩子都是牺牲品,大量重复、机械的劳动,把孩子困在了没有意义的学习中,还消磨掉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懒孩子大多是这种体制的“反抗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偷懒,把自己解放出来。当然,孩子偷懒,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父母要帮助孩子抵抗各种“暴力”任务,把他们从“暴力作业”、培优班和题海战术中解救出来,把时间交给孩子自由支配。
不做爱比较的父母
每个孩子自小都有一个“天敌”——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乖巧、懂礼貌,成绩又好,每次看到自己孩子不称心如意的地方,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嚷嚷“你看看人家”,在孩子看来,父母眼中别人什么都比自己好。比较,好像是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们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互相之间也不忘暗自比较,张家孩子成绩好,李家孩子钢琴比赛得奖了……回到家里,免不了对孩子一通教训,要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其实,爱比较的父母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一点优点都没有,只是一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孩子要求格外严格,希望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如果让他们想想孩子的优点,他们照样也能罗列出一大堆优点来,在外人面前,也不忘维护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
还有的时候,父母喜欢比较,也是因为他们自己信心不足。父母大多不希望孩子“标新立异”,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如果孩子有偷懒的表现,比如大家都在复习功课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却在偷懒,不是到处跑,就是在家鼓捣东西,父母担心孩子会比别人落后,也会在孩子耳边念叨别的孩子的好。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很不耐烦,作为父母的你为何处处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呢!
深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根据患者需要,按照国家规定推出网上就诊挂号服务
1, 点击此处进行在线咨询 预约,如:我要预约
2, 与在线医生交谈,并根据在线医生对病情分析,对自身情况做出判断;
3, 确认所属病种后,可向在线医生申请免费专家门诊号;
|